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1章 屠龙(九) (第15/19页)
那个的。 抛开公众情感,还是个人情感不谈,也不去说他到底合法不合法,合理不合理,只说这件事反映出来的现象。 在这个年代,包括再往前看的十年、二十年。 国营企业的疲软,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等,私有化运营是一个必然趋势。 但是,没有一个规范、标准化的流程可言。 在从前的那个年代,哪有私营企业,计划经济下的企业都是国资,或者地方集体资产。 而市场经济模式之下,大多数都要面临私有化转型。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,从八十年代末开始,国有资产承包、转私有、转股份就一直在进行。 而且,大家是没经验的,摸着石头过河。 打个比方,可能今天农机厂私有化成功了,那明天化肥厂就按照农机厂的模板进行。 后天,可能农机厂的私有化发现了问题,那就集体叫停,大家重新再寻找新的可行方案。 这期间,难免有人钻空子,或者成为改革的牺牲品。 这样的环境之下,柳纪向的那些cao作确实存在争议的。可是,无论从法律,还是时代背景的角度去考虑,都不太容易挑出毛病,你只能从道德层面去指责他。 何况,这是二十年前的2001年,更没法去深究。 而且,更要命的是,不光是他,在这个年代,比柳纪向做的更有争议的,多了去了。 就唐成刚的药厂,以及再往前追溯的承包的塑料厂,你说私有化进程就没问题吗? 齐国君承包副食厂,也没问题吗? 不尽然。 如果往细了追究,都是存在争议的。 就拿唐成刚来说,远的不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