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626节 (第1/8页)
李谕特意带上吕碧城南下上海,探望一下进入大同大学的留日学生。 搭乘火车到达上海后,李谕看到这里仍旧有浓厚的抵制日货行动。 几个月前袁世凯再度命令各省严格禁止抵制行动,尤其不能用横幅贴出“抵制日货”字眼。 北京城距离近,被弹压得厉害,上海则宽松一些。 商人们虽然不敢再名正言顺抵制日货,却别出心裁地放弃了“抵制”这个名词,转而提出“振兴国货”的口号,继续不用日货,并且成立了“劝用国货会”、“知耻社”等组织。 除了抵制日货的,还有“救国储金团”,目的是募集资金帮助发展本国工业。思路很不错,要抵制日货,肯定得拿出对应的替代品。 此次抵制日货发生的时机比较巧,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失调的刺激,民族工业正在迅速发展,成为促进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。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,抵制日货运动爆发以后,中国多种轻工业的生产都显著增加。 要是上升到政治层面,总感觉整个民国时期,日本的对华策略都挺失败的。他们过于强硬,总想走捷径,想快点占有整个神州大地。 而且日本一直有这种盲目的自信,并且极度膨胀。 实际上这样只会激起国人巨大的反感,对日本的恨一直延续到百年之后,仍然没有消散的意思。 他们也不想想自己比英国差了那么多,英国花了百年都搞不定一个只有地理概念的印度,更何况日本这条徒有大嘴的瘦蛇,想吞下有着千年不断文化的巨象? 李谕买了份报纸,发现就连美国人都看出了日本的适得其反,美国的通讯记者在英文报纸上分析了“二十一条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